杠桿像是一場被糖衣包裹的賭博,網絡配資把它裝進了手機里。資金的放大讓每股收益(EPS)在短期內看起來更“漂亮”,但真實價值并未因此改變。根據財政部《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》,每股收益的計量有明確定義(來源: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),問題在于杠桿把會計數字的波動放大為系統風險。資本市場創新推動了配資平臺的生長:API撮合、智能風控、場外撮合服務成為新的增長點,但創新也在形塑新的脆弱結構。歷史與理論提醒我們,杠桿化配置在繁榮中積聚脆弱性(參考:Minsky的金融不穩定假說;Markowitz的組合理論),一場市場崩盤會通過流動性、價格發現和信心三條鏈條放大沖擊。風險分解應被擺在首位:將總體風險拆解為市場風險、杠桿風險、流動性風險、操作與合規
作者:蘇墨言發布時間:2025-08-18 17:25:36
評論
AlexLi
寫得很有洞見,尤其是把EPS放大效應和系統性風險聯系起來。
風輕揚
對分層保證金和流動性池方案感興趣,能否再出實施細則?
MarketGuru
引用Minsky和巴塞爾的思路很到位,值得金融從業者閱讀。
小白投資者
看完受益良多,但作為散戶最關心安全門檻是多少?希望有更直觀的示例。